广东横沥数字报

来源:OD体育亚洲官方 时间:2024-01-04 01:31:35 点击:

  这几年,各级媒体对横沥的关注前所未有。今年年初,横沥频繁成了央媒关注的焦点,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中央重点媒体,都对横沥协同创新作了深入的报道。

  那么,媒体眼中的横沥是怎样的呢?这样一个经济总量在东莞处于中等偏下的小镇如何获得这么多的关注?本期《横沥》推出《横沥这几年·媒体关注篇》,敬请关注。

  近年来,横沥频繁成了央媒关注的焦点,这个在东莞经济总量中等偏下的小镇,何以引来这么多的关注?这与其坚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以及在短短几年内取得的成效密不可分。

  去年12月,在横沥召开的全市专业镇创新平台建设现场会上,广东省副省长,时任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也表示,这几年来横沥比较多,关键是横沥做了一些事情,陪领导来看了很多。横沥人在创新平台建设中“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地干了几年,干出了成绩,还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认可。

  众多媒体的关注,让横沥走向了全国。“寂寞耕耘”的横沥,在引来更多关注的同时,更加潜心探索实践,协同创新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取得的成效会慢慢的大,“牛镇”也会变得更“牛”。

  今年以来,央媒对横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注前所未有,新华社发表题为《从“大而全”到“高精尖”——一个制造业小镇的“蝶变”之旅》的专题报道。该文介绍了横沥模具产业从“大而全”到“高精尖”的工作经验,并指出“横沥的‘蝶变’之旅是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4年,新华社记者到东莞调研,就在《半月谈》发表文章,把横沥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样本做解读。该文指出,横沥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激发了内生活力,“产业一单插上科学技术创新的翅膀,便迸发出强大的内生活力”。今年3月25日,人民网推出报道《效益提高20倍东莞企业尝到创新“甜头”》,文中用专门的段落介绍了横沥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称横沥“与高校‘联姻’,小镇变强镇”。

  今年3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报道横沥创新发展时指出,“横沥的成功突围正是东莞用创新强身、用智造健骨的例证”。同是3月24日,《光明日报》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东莞故事》一文中,用“政府搭台引领产业走向上游”为小标题,专门讲述了横沥实施创新驱动的故事。

  东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罗永峰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作为东莞市的33个镇街(园区)之一,横沥镇这种‘专业镇’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正是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此外,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央广网等中央重点媒体,以及省级媒体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专题报道中,也大篇幅报道横沥实施创新驱动的巨大变化。

  实际上,更早前,媒体就关注到了横沥实施创新驱动的变化。2013年8月22日的《科技日报》,发表了题为《“模具名镇”的新生》的通讯,专题报道了横沥通过协同创新强化研发设计和制造优势、创新投融资服务、奖励科学技术创新等做法及成效进行了深入的报道。

  《科技日报》还先后对横沥镇与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合作编制《横沥镇建设模具强镇发展规划》、探索专业镇主导优势产业协同创新路径、构建模具产业生态圈、组建模具与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华南地区模具产业总部基地等进行了专题报道。

  《南方日报》先后推出《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横沥迈向模具强镇》、《横沥追长安还须补“短板”》、《欲与长安试比高,横沥模具凭什么?》、《高精尖模具名镇炼成记》等专题,大篇幅报道横沥协同创新的推进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南方日报》在文章中指出,值得“点赞”的是,横沥在发展模具的过程中,没有回避自身经济的薄弱,以及兄弟镇长安镇的雄厚的模具产业基础。而是从自身优势出发,集中各方要素,全力为模具产业打造全方位的配套软环境,并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联手一流高校搞研发”等方式,做强科研创新和产品制造。

  《南方日报》文章认为,横沥政府及企业这种找准自身优势,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将为该镇模具业的新一轮勃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横沥近年来吸引了多家外资模具企业进驻,能够最终靠这些公司的知识转移,借鉴外面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升集群的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

  此外,一直关注横沥创新发展的《东莞日报》,于2015年推出了《横沥“多校共建”打造创新引擎》、《1亿“资金池”为模具企业“撑腰”》、《促成校企重点合作项目35项》、《横沥打造模具人才聚集高地》、《横沥打造产业“生态圈”》、《协同创新要走市场化之路》等一系列专题报道,重点展现横沥协同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效。

  机器轰鸣声中,一件件用于塑造汽车零部件的模具出炉……位于东莞市横沥镇的中泰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生产景象热火朝天。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条热成型生产线,不仅打破国外垄断,而且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一半。”中泰模具副总经理张翔自豪地说,配件轻量化、高硬度是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重要趋势,通过横沥镇协同创新中心的牵线搭桥,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一起研发数年,终于攻克了这道难题。

  张翔提到的“协同创新中心”是横沥镇政府打造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横沥由“模具名镇”向“模具强镇”转变的核心举措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形成20多个专业镇,一个专业镇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如虎门的服装、厚街的鞋业、大岭山的家具等,而位于东莞市东部的横沥镇则被称为“中国模具制造名镇”。

  然而,过去的横沥模具产业“大而不强”。东莞市机械模具产业协会秘书长柳亚强坦言,依靠土地、劳动力和区位优势,“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公司制作的模具大多供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使用,尽管业界知名度很高,但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精尖的产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东莞成为国内制造业最早受冲击的地区之一,横沥的模具产业也陷入低谷。为突破传统要素驱动发展路径的“瓶颈”,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推动模具制造业向高端精密升级。

  2012年11月,横沥镇政府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院所组建了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模具检测技术中心、模具技术培训学院、模具装备制造创新中心等多个机构。

  “单个企业的资源有限,要想跟高校对接有难度,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做‘红娘’,通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在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推动自主研发和产品升级。”横沥镇党委书记陈锡稳说。

  除模具制造外,横沥镇还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共建模具产业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促成东莞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落户。电子商务、新材料研发、3D打印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共同构筑横沥镇的创新体系。

  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制造业小镇,依靠持续的科学技术创新,成功实现发展动力转换,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以10.5%的增速名列全市第二。

  据横沥镇镇长助理郭建民介绍,2012年以来,横沥模具产业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产值由2011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3亿元。

  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横沥厂房空置率一度高达两成,月租金降到每平方米六七块钱,而如今全镇厂房基本“零空置”,如何满足企业家的土地需求成了横沥镇干部们“幸福的烦恼”。

  陈锡稳说:“很多企业想增资扩产找到我,但土地厂房真不够用,而且厂房月租金现在上涨了一半多,每平方米十多块钱还有人抢租。”

  横沥的“蝶变”之旅是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莞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不断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创新资源,使人才总量5年增加22万人。

  东莞市统计局提供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已有98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4年增加七成多。

  “没有这几年的创新积淀,我们的日子肯定很难过。”陈锡稳说,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位居首位,唯有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才能打造出经济“新引擎”。(采写:新华社记者雷敏詹奕嘉周庚虎)

  走进东莞市中泰模具有限公司,机器轰鸣,生产忙碌。随着一台大型自动化机器有节律地一开一合,热得红彤彤的钢板一次一块,片刻被压成形态复杂的高品质汽车部件,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没有一个工人。“这是我们跟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合作,自主设计研发的高效低能热冲压成型自动生产线,具有自动化加工、自动编程、稳定性很高可靠,静态动态刚度有保障等优势。”该公司技术人员骄傲地说。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既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又与制造业关联度极大,从某一种意义上说,模具制造的水平,决定了整个制造业的水平。中泰所在的东莞市横沥镇是模具名镇。镇党委书记陈锡稳介绍,为推动模具产业转型升级,镇政府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7家单位成立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模具检测技术中心、模具产业3D打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促使模具行业产值每年增长20%。

  在东莞台一盈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杨海向记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的高精尖产品——液态金属,“比不锈钢轻,又比不锈钢硬”。因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力、耐腐蚀及可压铸成型的特点,将被用来开发手表等奢侈品市场。

  从电火花机起家,台一盈拓在20年间转型成为集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机械零部件、数字控制机床及装置、数控机器人、电脑软件硬件及其周边装置于一体的企业,靠的是创新。杨海介绍,目前企业专职研发人员达50多人,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20%。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会,凭借与香港相邻的地理优势,以及土地、劳动力等红利,奠定了制造业的基础,但这一时期的制造业充其量只是“搭便车”时代。随着比较成本优势的丧失,代工企业没有品牌、技术的短板显露无遗。

  为此,东莞早着手、先谋划,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让企业“唱主角”,加快提升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目前,东莞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5家,数量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累计登记企业研发机构2297家,建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83家。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吴世文介绍,东莞研发投入增幅连续3年居全省前三,科技对经济稳步的增长贡献率超过55%。新常态下,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不单单是“买车票”,而且是“自驾车”出发。(采写:人民日报记者杜若原贺林平)

  3月24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第二集。2015年,横沥全镇模具产值历史性的突破百亿大关,横沥的成功突围正是东莞用创新强身、用智造健骨的例证。

  2015年,横沥全镇模具产值历史性的突破百亿大关。央视记者在横沥中泰模具做了现场报道:“这些是生产特斯拉车身零部件的冲压模具,价值人民币1700万。不仅如此,这些整装待发的模具则是为沃尔沃、陆虎、宝马等十几个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生产的,而像这样的产品占到这家企业销量的90%以上。”

  这些高端模具都是在横沥一个叫协同创新中心里孵化出来的。2012年,横沥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成立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随后建成了模具检测技术中心、模具产业3D打印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几年时间,不仅高端模具层出不穷,而且让行业产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报道称,横沥的成功突围正是东莞用创新强身、用智造健骨的例证。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陈锡稳接受央视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让这些科学家和企业家坐在一个板凳上,打通了产学研的一个通道,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